苏州博物馆新馆
“园林之窗”雕塑走上干将路
“洋苏州”一景
传统文化精心守护不离不弃 现代文明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 商报记者 张 洁 施晓平/文蒋世颖/摄
一座原汁原味的古城,被周边日新月异的新城环抱。在这片土地上,城市深处的静谧园林和时尚亮丽的高楼大厦相互映衬;幽深的小巷密弄和宽敞的高架公路遥相呼应;淳朴的小桥流水与现代化的城市广场相得益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韵与今风相映成趣……它们就像一幅幅绝美的双面绣,摆成一条绵长绚丽的超时空隧道。这里呈现着三种文化形态:沿袭千年的传统吴文化,现代文明带来的时尚文化,以及欧美日兼有的外来文化。在吴门烟水之间,多元文化交融互动。苏州人就以开放的心态、博大的胸怀,每天在这多元文化间往来穿梭,太湖文化论坛也正是在苏州人开放的世界性眼光中翩然而来。
建筑苏而新且看杨柳翻新枝
700多年前,一位叫马可·波罗的欧洲旅行家来到苏州。他一步步走过弯月般的石桥,听牧童在桥上哼着古诗,如痴如醉地说:苏州有与威尼斯一样美的水和水上的城郭,但威尼斯没有苏州这么多有趣的石桥、庙宇和烟雨下的小巷人家……它是东方之美的杰作。
直到如今,苏州古城、古镇、古村的大量建筑,依然像马可·波罗看到的那样,砖木结构,粉墙黛瓦,临水而筑。这些传统文化,被一代又一代苏州人精心守护,不离不弃。
也有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最为典型的,是2006年10月建成开放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这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特意为家乡设计的,被贝大师亲切地比喻为自己的小女儿。
新馆继承了苏州传统建筑的尺度、布局、色调,还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新馆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为一体,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主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新旧园景水乳交融。
新馆又突破了传统苏式建筑的拘囿:传统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屋顶的几何体造型简洁流畅,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那种光是明亮的,又是柔和的。主庭院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装扮的创意山水园,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等组件,让这里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有人评价,在中国的博物馆中,苏州博物馆是另类,也是典范,不仅仅因为其精妙的设计,更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舒适自然的文化空间,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自在从容。
这些年,苏州许多建筑都采用类似的模式,有的还在外墙贴上细洁的水磨方砖,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苏州的,却又适应现代的需求。沧浪区少年宫、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等建筑,兼有酒店、一线湖景别墅、酒店公寓等的太湖论坛配套项目 “花样年·太湖天城”,莫不如此。苏州城乡许多候车亭也做成了仿古建筑,路灯则变成了宫灯造型。
这种继承苏州元素又创新的做法,被称为“苏而新”。在山塘街等历史街区、古镇古村的整治中,苏而新的理念也得到了大量应用,许多房子保留着古建筑的“皮”,里面却安装了抽水马桶、空调等现代设施,居住、生活在里面很惬意。
正是这种继承又创新的做法,让苏州建筑在保留特色的同时杨柳翻新枝,生意盎然。
雕塑和芭蕾,新型艺术破茧出
提起苏州的艺术,你也许会想到柔美的昆曲,想到悦耳的评弹、悠扬的苏剧、让人眼花缭乱的传统工艺和吴门书画。这些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艺术创造,幽静与繁华共存,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从古至今,在生生不息的现实流变中,苏州人书写着一座历史名城的艺术繁荣。
这些年,雕塑、芭蕾等一种又一种新型艺术门类,又在苏州破茧而出、不断壮大。
城市雕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被誉为“城市美丽的表情”它代表了城市的品位与气质,反映着城市的过去,解释着城市的现在,想象着城市的未来,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苏州街头雕塑始于20多年前,但直到这些年才喷涌而出。如今,600余件雕塑遍布古城内外。
观前街荡观前的村姑、吆喝的摊贩两组雕塑,洋溢着浓浓的姑苏风情;环古城风貌带,劳碌的纤夫、化缘的和尚、专注的琴师等雕塑,表达着运河的风光。
干将路古城区段的东西两端,矗立着两个巨大的中国结雕塑。东面一个叫“苏州之窗”,形似一扇开启的窗户,寓意苏州是开放的城市。西面一个叫“园林之窗”,更多地运用了花窗等园林元素,寓意苏州是美丽的园林城市。雕塑镂空的特点与车水马龙的马路形成一种呼应与对立的关系,苏州园林中最普遍的借景这一表现方式,在该作品中得到机智的运用。
金鸡湖边的圆融雕塑则是另一种风情。两个动态扭转的圆紧密相叠而成,外圆内方,两种彼此矛盾的元素共存于一体,时刻向世人昭示兼容并蓄、和谐为本的独特情怀,蕴含了中新双方密切合作、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深意。
新型的表演艺术,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苏州市歌舞剧院的舞剧《干将与莫邪》、《桃花坞》倾倒看客;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出品的姑苏风情欢乐秀《苏SHOW》,通过评弹、昆曲等曲艺弘扬这悠久的吴地文化,以舞蹈形式展现了秀美的姑苏风情,更以魔术杂技表演时刻牵引着观众的欢乐,将吴文化的精致、精美、精良一展无遗。水乡古镇周庄则推出了“四季周庄”情景剧。全国第六家、江苏省唯一的专业芭蕾舞团也落户苏州。
一座座内涵丰富、风韵别致的现代城市雕塑,和一种种形式多样、时尚隽永的表演艺术,用唯美的形式,诉说着苏州这座东方水城的古老文明和现代化节奏。
新城加洋城苏州文化趋多元
有人曾以苏绣的经典作品“双面绣”比喻苏州:一面是水,一面是陆;一面是古城,一面是新区;一面是经济,一面是文化;一面是传统,一面是时尚。两面相辅相成,铸造成举世闻名的人间天堂。
苏州人则用“三个苏州”来概括自己:居中的是老苏州,城西的高新区是新苏州,城东的工业园区则是洋苏州。三个苏州,在这片土地上交融。
今天的高新区在成为经济高地的同时,已成为一个在全国开发区中名列前茅的生态化、园林化、生活化的新城区。过了大运河,西边的景色还是那么富有野趣,狮山还是那么威武,果园还是那样的诱人,高新区并没有因为高楼大厦的林立而失去了苏州特色,传承千年的苏州郊野风情并没有因为高新区的建设而消失,反而越发近距离,越发富有情趣,越发多姿多彩。
“新苏州”与“老苏州”的对接关键在于共同的文化基因,在于“新苏州”与“老苏州”的文化关联。更具体一点的说,是在于“新苏州”缘于“老苏州”而传承发展的环境文化。
古城区东面的工业园区则更多了几分洋气。站在国际智能大厦上眺望四周,金鸡湖在阳光下水波浩淼,气象万千;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厂房坐落在片片绿地之间;海关、国际实验学校、邻里中心掩隐在绿树鲜花丛中。从1994年起,中国与新加坡共同投入巨资进行基础建设,使这块原先水塘片片、阡陌纵横的水乡变成了一个国际资本的投资热土和居住者的乐园,一座花园般的国际化新城,一块引进外国先进经验的“实验田”。这也吸引着众多的“海归”和在此工作生活的“外乡人”,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洋苏州”。
不说经济,就说吃喝李公堤上的环球美食:“番茄主义”的意大利披萨和咖啡、“满月”餐厅的日本烧肉……当然也有中国的,诸如得月楼的西施玩月、老东吴的特制醉鸡等。
维也纳施特劳斯节日乐团、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布达佩斯节庆管弦乐团……一个个国外艺术团体,让这里的休闲生活同样充满洋味。
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的齐头并进,不仅是景观和居住环境的转变,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苏州的文化像水,从容、柔美,有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襟和情怀,又有着选择精华、为我所用的睿智和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