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9-0260-0819

搜索
4园林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园林文化 -> 假自然山水,创园林真意

假自然山水,创园林真意


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最能代表其艺术水平的,当属园林意境的创造,因为它有别于西方园林对形式逻辑和几何形体的追求,而是重视内心世界与客观景物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源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话题材,不少是园林中的主题,如诗有:“风、雅、颂、赋、比、兴”六义,其中“赋、比、兴”手法,也是园林中意境创造的手法。据宋代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托物兴辞”,这种文学创作的手法,正如康熙帝所总结的:“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贫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御制避暑山庄记》),这种手法把自然中各种景物都拟人化了;中国绘画艺术中“写意”与“传神”等手法,也是园林意境创造中所常用的;“究天人之际”,即对人与自然的探索,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之中,这也是中国园林意境创造的主题。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发端,周文王所建的灵台,就是诸侯祭天、天人对话的场所;自汉代以后,儒、道、释三教鼎立,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亦有极大的影响,如道家的崇尚自然和对仙境的追求,儒家的尚礼和森严的等级观念,佛教的色空脱尘,对极乐世界的向往等,尽管各家哲理不尽相同,但都各自按照自己对“天”与“人”的理解,在所经营的园林中进行意境的创造。其共同点则都是按照我们民族传统的宇宙模式——“天人合一”的原则进行创造。因此可以说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仅是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命题,也是中国园林意境创造永恒的命题。
    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和交流,在这种沟通和交流中,或“因情设景”,或“见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由于人具有思想、感情、因而人们所见到的自然界的山水风雨、花草树木也都可能被赋予人的感情。如俞樾所题沧浪亭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姚宗典《赋喜寒山拾得重来诗》:“漫指沧桑认去来,枫江依旧笑颜开”,乔吉《风雨登虎丘》词:“千古恩仇,浪卷胥魂,山锁吴愁”;龚自珍《乙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都表达了人们所赋予的自然物的喜怒哀乐之情。
    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有水平高下优劣之分。这种意境的创造首先贵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所谓“巧夺天工”或“天然图画”,既不是纯自然,也不是全凭人的意志,自然是人格化了的自然,人工是自然化了的人工,这种自然和人工的结合,是园林意境创造的前提。在造园中,要达到这种统一,则需要造园者借助于由丰富的自然历史知识和艺术修养而产生的联想和经验。孔子曾面对流水,而联想到人生的匆匆,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并产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联想。在中国园林长期的造园实践中,已形成一系列的公认的观念,如种竹以示清高、植松柏以象庄严,垂钓以寓隐逸、观鱼则有濠濮间想、流觞便思兰亭之会等,这是由于我们民族不仅有美好的河山和自然条件,也是由于几千年的丰富的文化与历史所形成。故园林意境的创造,就是巧妙地利用这些自然、历史、文化现象,引人产生联想,使之情景交融,创造出比眼前风景更为丰富的意境来。
    但如何在具体的造园活动中,创造出园林的意境来呢?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关键就在于: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转自“园林学习网”http://www.ylstudy.com/thread-27357-1-1.html)